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回到心靈的原鄉:荒野伙伴與泰雅孩子的返鄉旅程


        2014年長期陪伴籌備會在1月吹著寒風夜晚舉行,會議上聽著伙伴訴說著想為孩子們規畫什麼活動的時候,腦海中激盪著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,幾年前長期陪伴的夥伴們也從這樣的會議開始,展開了為期四年的服務。如今荒野桃園分會選定新的單位,即將服務一群目前還陌生未知的孩子,究竟伙伴們與這群泰雅族孩子們的相遇,即將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呢?

        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曾經與復興鄉後山的泰雅孩子相處過幾個午後,幾個晨昏。她們的家距離學校太遠了,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十幾個孩子晚上就住在學校宿舍,只有星期五的下午才會回家。

        有一天下午我開著車子來到那個位在復興鄉後山,那是一個還要開車半小時才會到的遙遠部落,那天我與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了第一次接觸。他們正曬著春陽,聚在一起聊天,分享著小酒小菜。看到我走來,連忙招呼我喝一杯,來一些炒飛鼠肉......。笑談之間孩子們搭乘校車回到部落了!孩子們一路飛奔跑向爸爸媽媽,書包還沒沒有卸下,就在部落的空地上笑著鬧著。

        後山謀生不易,為了下一餐一口飯一杯酒,有些人把土地賣了。有些孩子的爸爸媽媽離鄉背景,到大都市打零工,一年難得回到部落。這群孩子有好幾個都跟著爺爺奶奶住,她們連假日爸爸,假日媽媽也沒有。因為飲酒的問題,部落裡很多家庭沒了爸爸,少了媽媽,有些只和奶奶住,因為爺爺更早幾年就蒙主寵召。

       開著車子離開部落,路邊晃過一個三、四十歲滿臉通紅的男人,踩著混亂的步伐在山間的道路遊蕩。不知道他剛醉了?還是很久沒有清醒過?他會是山間那所國小某個孩子的爸爸嗎?

       另外有一次假日,我到教堂拍攝畫面。信徒穿著整齊的服裝在教會裡讀經、禱告、唱詩歌......假日的部落有著不同的樣貌。走在部落裡,你可以一眼看出來,哪些是每個星期固定上教堂的家庭。那些家庭因為信仰的關係,生活比較節制,嚴肅看待飲酒問題,對孩子的教育也比較用心。

       喝酒絕不是原住民的「傳統」!而是反映了原住民從山林走入都市叢林,面對都市喧囂的一種無力感。原住民很多在工地打零工,過著逐工地而居的生活。孩子大部分不在身邊,下班後喝點小酒。如果工作中受到了傷害,或是身體出了狀況,只好回到部落。他們失去了健康,一輩子沒有什麼嗜好,也沒有機會培養休閒生活的消遣。於是部落中經常可以看到原民朋友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,抱怨著都市中經歷過的苦痛,咒罵身上無法恢復的傷痛。

       在山上服務多年的校長和老師,不約而同和我提到原住民家庭類似的故事。我們有沒有機會在未來的一年,或是兩年三年的時間,帶著孩子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連結,幫助孩子們肯定自己,愛自己,愛自然?我想這是我們在山地鄉執行長期陪伴計畫一個隱藏版的任務。我們無法改變原鄉孩子的家庭狀況,無法扭轉孩子們每天面對的柴米油鹽的複雜問題。但我們有機會帶著孩子們重新認識大自然,重新定義自己和其他生命的關係,透過尊重其他生命,來滋養自己的生命。

        至少一年有五次的活動,孩子有個機會離開部落,在伙伴的陪同下,到大自然裡笑一笑,跑一跑,暫時遠離日常生活的煩惱,找到一個溫暖的地方,一個荒野伙伴無私付出與接納的環境,創造出生命擁抱生命,生命感動生命的經驗。

        我想只有孩子們先愛自己、愛長陪,才有機會引導孩子自然而然愛荒野大自然。我們要如何改變孩子們對生命的看法,對環境的認知,進而願意開始行動?如何引領孩子們守護環境,為荒野代言?然後結交大自然這個可以陪伴他們一輩子的好朋友,一個他們願意為他兩肋插刀情意相挺的好朋友。

        伙伴們,我們的任務說來困難,其實也很簡單。長期陪伴就從讓孩子從喜歡大自然開始,從關懷與被關懷中愛自己愛別人,從守護大自然的行動中,近一步找到心靈的原鄉,那個我們共同的故鄉:荒野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